夜幕下的山间,车灯汇成一条“红色绸带”,将地图填成深红色——并非通勤高峰,而是人们奔赴一场“村晚”。延安,这个铭刻着革命史诗的名字,此刻正被这抹充满生机的现代“红”点亮。
7月10日,发生在陕西延安河庄坪镇赵家岸村的这一景象,不仅是当地文旅融合的生动注脚,更折射出中国乡村文旅蓬勃兴起的新力量。
曾几何时,“村晚”是年节限定的乡村盛事。而今在河庄坪镇,它已悄然演变为常态化的文旅产品。节假日与旅游旺季,乡亲们成为舞台的真正主角。
“村晚”的举办地兀里红谣文旅中心,以群山为幕、窑洞民宿为景,天地之间,村民的歌声唱出心中热爱,走秀秀出文化自信。陕北说书艺人刘龙龙将陕北酸曲里的传统小调重新填词,既有“爱青山爱绿水爱蓝蓝的天”这样的洗脑前奏,又有“爱延安爱宝塔爱我们乡田”的正能量传颂。模特队的阿姨们身着新中式,走出了人生下半场的从容闪耀,孩子们则带着瓜果蔬菜走上“村T”,推荐家门口的地道美味,一把把分发的狗头枣更是甜到了游客心里。
“村晚”的常态化,其意义远超一场表演本身。它真正让老百姓与向往的生活实现了双向奔赴。
从赵家岸村到全国各地,“村晚”为何办一场火一场,观众热情始终高涨?
核心在于“村晚”将乡村生活转化为一种沉浸式、互动性的生活剧场。游客不再是旁观者,而是市井生活的深度体验者与参与者。乡村特有的烟火气与人情味,在此刻成为最稀缺也最动人的旅游资源。
这种转变带来的价值跃升清晰可见。河庄坪镇的葡萄价格不菲却供不应求,正是生活方式溢价的生动体现。游客纷至沓来,不仅为购买果实,更为了体验采摘乐趣、感受田园宁静、享受亲子研学时光。
兀里红谣文旅中心构建的,正是一个完整的乡村休闲度假场景:窑洞民宿、蔬果采摘、垂钓、非遗街区、农耕研学基地……当农产品与独特的乡村体验、文化活动、社群互动紧密结合,其附加值便实现了质的飞跃。
大棚里30元一斤的葡萄,售卖的不仅是果实,更是采摘过程的欢声笑语、周末身心的放松愉悦、以及对当地风土人情的鲜活记忆。从卖产品到卖生活方式,这正是乡村文旅融合撬动经济效益、拓宽农民增收新路径的核心密钥。
从延安一个村的“村晚”实践中,不仅展现了乡村文旅融合的巨大潜力,更让人捕捉到了一种深植于中华文化、蓬勃向上的中国式新活力。
全国兴起的“村晚”热潮,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“场景力”密码。它昭示着乡村不再是等待外部输血的被动客体,而是通过主动构建自身独特的吸引力磁场——吸引资金、人才与游客,形成可持续的内生发展动力,让人们愿意来、愿意留、愿意消费,最终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。
由衷期待,这样点亮乡村、激活内生动力的“村晚”,可以再多一点股票配资资讯第一门户网站,再亮一些。
大牛证劵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